学习,任何时候都不晚
■ 杨 梅 同学
学习,任何时候都不晚
——AICPA学习体会Jessica Yang
初识AICPA是很久之前的事了,早在09年我对AICPA就有了一定了解,但当时正在考中国注会,没有更多的精力学习其他,因此没有将AICPA纳入日程。13年9月考完了中国注会最后一门-综合,觉得针对国内财务资格的学习基本够了,但在国际证书方面比较欠缺,希望能有全球化的视野,所以决定学习AICPA。
13年10月报名,准备学历评估的相关资料。11月REG开课后,正式开始学习,到今年10月考完全部课程,用了近11个月的时间完成了AICPA的学习。我与其他学员最大的不同是全职备考。当时主要是考虑到边工作边学习的话,需要在新工作上投入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,基本没多少时间学习,这样考试战线会拉得很长。长达6年的中国注会考试之旅我已经受够了,不想再受考试的牵绊。因此在家人的支持下,我全职备考,希望速战速决,用较短的时间完成这个考试。我认为参加任何考试,关键是要有决心,有毅力,一旦确定目标,就要坚持不懈,直到完成。
学习AICPA后,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个学习是比较花费时间和精力。我原打算今年5月参加考试,一次考4门。但学习之后发现时间不够,因此推迟到7月考试,但最终还是放弃了一门。7月完成了FAR、AUD、REG三门,10月考了最后一门BEC。虽然AICPA考试科目相对较少,但内容的广度和考试的难度也不容小觑,还是要有一个心理准备,调整好心态,认真学习,准备充分再参加考试。
下面介绍一下我的学习情况。我有一个习惯,就是将内容的大标题、小标题列出来,构建一个大纲,对课程有个总体把握,学习每一章节时,清楚知道所处的位置。这样可以避免只见树木,不见森林。我基本是听becker的网络课,不看字幕,边学专业知识边练英语。上面授课或者听中文老师的网络课,然后就是看书和做题。我觉得英文老师、中文老师的课各听一个就够了,没必要每个老师的课都听,关键还是要自己看书,理解、吃透每个知识点。因为考试的内容很广,课上老师主要提示重点,只听老师讲是不够的。每个人的背景不同,各门课花费的时间也不同。我有了中国注会的基础,FAR、BEC花费时间相对较少,书基本看了2遍,题目总体做了1遍,错题做了2-4遍不等。AUD、REG花费的时间较多,题目普遍都做了2遍,错题做了3-5遍不等。AUD的书至少看了4-5遍,REG的书看了3-4遍。AUD主要是感觉自己明白了,但做题的准确率却比较低。在多次看书后,我发现其实是没有真正的理解。REG主要是知识点比较琐碎,需要记忆的内容多,反复看有利于记忆。如何学习及考试安排,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,关键是要适合自己。
我觉得学习最重要的是学到知识,增长见识,而不是抱着功力的目的学习。即便在短期内学习的价值没有明显体现,但从长远看还是有用的。毕竟美国经济、社会的发展领先于中国,中国目前经历的事情可能美国在很多年前就已经经历过了,因此他们在会计、审计方面的准则、业务处理方式还是值得借鉴的。正是基于此,我学习了AICPA。
人是需要不断学习,不断进步的。很遗憾在校学习期间我并没有认识到考取职业资格的必要性,工作后才有体会,因此走上了考证之路,从08年开始,陆续考了中级经济职称,注册税务师,注册会计师。在我升级成为妈妈后,参加了AICPA的学习。我认为只要学习,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。
最后要感谢中华会计网校及嘉社教育老师们的付出,正是你们的完善服务,让我可以静心学习,最后通过考试。
考试分数:(AUD 96分 ,FAR 95分 ,REG88分, BEC81分 )